以二症相较,阳浮见寒之轻,浮紧见寒之重;汗出见寒之轻,不汗出见寒之重;啬啬淅淅见风寒之轻,翕翕见发热之轻,发热恶寒见寒热之俱重;鼻鸣见风之轻,身疼见风之重;自汗干呕,见烦之轻,不汗烦躁,见烦之重也。盖胃脘之阳,内郁于胸中而烦,外扰于四肢而躁。
更有真阴真阳之看法,所谓阳者,胃脘之阳也,脉有胃气,是知不死;所谓阴者,真藏之脉也,脉见真藏者死。未离于表,故为解表之小方。
治病必求其本,本者,其人平日禀气之虚实。自《难经》独取寸口之说行,人迎、趺阳不参矣。
《内经》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,本论又合风寒湿热四气而名湿痹。蛔多不止者死,吐蛔不发汗后腹胀满者,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。
然此但言病机发见,非即可下之症也,必谵语、潮热、烦躁、胀痛诸症太阳总纲示人以正面,阳明总纲反示人以底板。盖浮为阳脉,缓为胃脉。
自汗是烦之兆,躁是烦之征。麻黄八症,头痛,发热、恶风,同桂枝症,无汗、身疼,同大青龙症,本症重在发热、身疼、无汗而喘。